• 1
  • 2
  • 3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高考资讯  > 高考动态  > 长安大学把党建和思政工作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长安大学把党建和思政工作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时间:2020-01-21 15:46:25     作者:高考加油站

长安大学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政治自觉,坚决把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到学校建设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不断建立健全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体系,创新工作体制机制,更好地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深化理论学习,不断提升政治站位。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大力宣传、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校的重要政治任务之一。学校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与做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在学通弄懂上下功夫。以主题教育为契机,把学习全会精神与通读《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选编》《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等结合起来,抓好领导干部学习、校院两级中心组学习、党校培训、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党支部组织生活,把广大干部师生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学校党委常委会、党委理论中心组、校属各单位通过专题学习、辅导报告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理论学习,坚持分层分类开展学习,实现学习全覆盖。领导干部带头学。原原本本、研读原文,结合主题教育找差距、抓落实,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破解制约学校发展难题、推动学校事业进展。各基层党支部为基本单位,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团日活动等形式,推动广大干部师生学深悟透精髓要义。

  ——加强宣传,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入脑入心。一是强化宣传引导。利用学校各类媒体,全方位、多层次宣传解读全会精神。校报、微信微博等开设专栏专题,及时跟进宣传全会精神在广大干部师生中引起的热烈反响和学习体会,深入报道学校学习宣传全会精神的工作动态、进展、经验和特色。二是加强制度自信教育。把制度自信教育贯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把全会精神学习宣传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宣传教育结合起来,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广泛开展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把爱国主义内容融入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之中,组织开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各类活动百余次,举办“青春诗会”“首都教育系统服务保障国庆活动宣讲团”长安大学专场宣讲会等,高唱“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主旋律,以时代精神铸魂育人。三是结合学科优势抓好研究。学校结合教育强国、交通强国、美丽中国等重大国家战略,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中及时融入党的创新理论,开设《交通强国》《地学人与国土文化》《绿色建筑与人居环境》等三门行业思政课,推动思政课建设与课程思政、行业思政深度融合。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等平台,发挥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骨干作用,深入开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研究。

  ——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治校能力。学校自觉把深入贯彻四中全会精神与学校深化改革大文章结合起来,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制度建设。坚持党委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出台《长安大学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办法(修订)》,不断完善学校党委、院系党委、党支部、党员四位一体的党建工作体系,健全落实党的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工作格局。出台了《长安大学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工作方案》《长安大学“四好”思政课创优行动实施方案》《长安大学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实施意见》《长安大学关于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为全面提升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制度基础。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把“三全育人”工作纳入二级单位目标责任管理与绩效考核,加快构建一体化育人新格局。依托“四节三进”品牌活动,加强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落地生根。积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决策。结合学校学科特色、科研优势,成立了长安大学秦岭生态环境研究院、长安大学黄河研究院和长安大学川藏铁路工程研究院,进一步强化有组织的科研工作,提升学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工程的能力与水平。紧密结合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发展战略,主动出击,不断前移服务端口,先后筹建长大雄安现代产业研究院、杭州研究院等研究机构,深度参与新一轮区域大发展。充分发挥学科特色优势,深度对接行业建设重大需求,在多个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世纪工程建设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融入全球交通治理体系,提升中国交通国际影响。大力推进交通国际标准协同计划,举办了中美、中俄、中法、中国南非公路工程标准系列对接国际研讨会,有效提升了我国在世界交通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发起并联合中俄交通大学校长联盟成员单位、交通运输领域的知名企业组建了“中俄交通高校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成立了“一带一路”工程教育中心,着力培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程技术高端人才。在校留学生人数达到1600人,来自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持续深化留学生校企联合订单式培养模式,与中国路桥、中交、中铁、中铁建等大型企业联合培养高层次属地化留学生200余人,一大批毕业生成长为我国海外交通企业的技术骨干和优秀管理人才,有力支撑了中国交通企业“走出去”。

高考加油站微信微博

Copyright © 2010-2016 高考加油站 www.gaokaojiayou.com 版权所有 为高考考生提供高校资讯及高校招生信息!

高考加油站网所有资料资讯内容,广告信息,未经书面同意,不得转载。

E-mail:cngaokaojiayou@163.com 京ICP备1305364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6020009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