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申请列为学士学位授权专业的报告
一、办学历史悠久,底蕴积淀深厚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院创办最早的专业之一,已有五十多年的办学历史,50多年来,培养了4700余名本专科毕业生,在社会上有良好的声誉和影响。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校学生403人,专任教师41人。
二、顶层设计清晰,培养目标明确
我们的专业定位是:立足承德,面向基层、辐射周边,强化师范性,地方性、民族性,应用型。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合格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和高素质的应用型中文专业人才,我们的发展目标是,成为地方中小学语文教师培养培训的基地和新课改的研究基地。
三、优化师资结构,提高教研水平
升本以来,已从省外重点大学引进3名博士和7名硕士,改善了师资结构。41位专任教师中,博士3人,硕士23人;教授5人,副教授12人,讲师16人,助教8人。已初步形成一支学历、职称、年龄、学缘等结构渐趋合理的教学科研团队。
四、加强学科建设,打造精品课程
在学科和课程建设上,将原来的文学、语言、综合三个教研室进行拆分,重组为六个教研室,使之更切合本科学科和课程建设的需要,确定了五个重点建设学科和五门重点建设课程。目前,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为院级重点建设学科,中国现代文学为院级精品课程。
五、深化教学改革,凸显专业内涵
本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总体思路是开设学科导论课程,深化学科专业课程,强化专业技能课程,打造地方特色课程。基本构架是1234,即一个专业,两个平台,三个模块,四个课群。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上,要求全部课程、全部过程、全体师生,全员参与。
六、规范制度建设,严格教学管理
在健全、规范管理机构和制度的基础上,严格教学质量监控。主要分三个层次,对教学全过程和各个环节进行检查,包括全面教学检查、专项教学检查和日常教学巡查。初步形成了立体化的教学管理和监控体系。
七、强化实践教学,形成特色培养
(一)聘请教育主管部门的教研专家、中小学一线语文教师,组建校外实践教学团队。
(二)改革教法课程,与中小学课堂对接。
(三)狠抓四项技能训练。主要包括三年六百首(篇)传统文学经典的记诵,四年一本文集的写作,每日一版粉笔字,一张钢笔字的书写。
(四)强力打造教师职业技能、文学创作、学术交流、新闻传媒四个实践平台。
八、突出地域色彩,打造专业特色
(一)地域文化研究。在原有避暑山庄研究室、纳兰性德研究室的基础上,建立本土作家资料库,创建本土作家研究中心,成立承德市国学研究会等地域文化研究机构,并以此为依托,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并开设地方特色课程。
(二)围绕专业能力的拓展,创建一系列品牌活动。主要包括:中文系诗歌节系列活动,通过诗歌讲座,诗歌创作、诗歌诵读,弘扬诗歌文化;国学系列活动,通过国学经典诵读,国学讲座、举办人文知识竞赛,培养提升人文素质,特别是与热河文庙联合举办的“迎端午国学经典朗诵会”,将国学传承从校内延伸至校外,培养了青年学子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莫言研究系列活动,学生研读莫言作品,撰写相关论文,召开莫言作品学生研讨会,编辑学生论文集《瞻言集》,培养对学术的兴趣和追求;专业能力拓展系列活动,多层次、全方面培养强化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英语专业申请列为学士学位授权专业的报告
一、专业历史沿革
英语专业本科2010年开始招生,现有在校生323人。外语系现有2个英语本科专业、4个英语专科专业和2个日语专科专业。在校生总计1235人,其中本科生520人。
二、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依据学院的办学定位,英语专业定位确定为两个服务:服务地方基础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专业培养目标:一是培养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熟练的教师职业技能的中小学英语教师;二是培养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译实践能力的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
三、人才培养保障
1、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除了学校开设的通识课程外,外语系又构建了2个平台、6个模块和3个方向的课程体系。开设了英语教学法、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英语教学与IT四门课程,为培养合格的中小学英语教师提供保障。
2.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英语专业有专任教师20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9人。2010年以来,本专业教师发表学术论文80篇,其中核心期刊20篇;科研立项30项,获省级翻译成果奖2项;出版参编教材3部。2013年,专业方向特色课程“承德景点现场口译”获河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3、教学质量监控
构建了“两级三段两评”的质量监控体系,对教学的过程进行全面质量监控,保障教学质量。
4.教学硬件保障
2010年以来,投入170万购置语言实验室设备,现有14个语言实验室、实训室。投入3万购买图书资料,现有学术期刊72种,图书14000多册。目前与秦皇岛和承德八县三区的中小学建立了30个实习实训基地。
四、人才培养措施
1、课程设置改革;2、教师技能实训模式改革;3、考核评价内容、方式的改革;4、社会翻译实践;5、教材建设
五、实践能力培养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组织学生到实习基地见习实习,为学生配备校内校外双导师对进行全方面指导。制定了论文设计各个环节质量要求和监控管理制度。
六、人才培养成果
2013年在学院教务处组织的大学生创新项目活动中,外语系大学生创新项目16项获得立项。2010年至2013年,专接本考取研究生总计37名。2014年外语系考研复试一次上线28人。英语专业2010级,在全国英语专业四级考试中过级率达58%,高于全国平均过级率9个百分点。2011级学生过级率达69%,高于全国平均过级率17个百分点。10级李媛媛同学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省级特等奖。10级金姝同学获得“河北省世纪之星英语演讲大赛”省级二等奖。10级宋彦慧同学荣获河北省英语写作大赛二等奖。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美术学专业申请列为学士学位授权专业的报告
一 .美术系现状
美术系1986年建系,2010年设立美术学本科专业,2013年被批准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美术系现有4个本科专业,1个专接本科、3个专科专业。现有教职工39人,专任教师38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0人,硕士研究生14人,在读研究生12人。
二.人才培养目标
为培养既能够从事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和管理,同时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及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型复合人才。
三.加强学科建设,提升专业办学质量
2010年设置美术学本科专业之后,2012年设置艺术设计本科专业,2013年增设视觉传达、环境艺术设计本科专业。后续专业的建设,为美术学本科专业的发展增强了后劲。同时,美术学本科专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其他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更凸显了其核心地位和作用。
四、加大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力度,培养专业人才
利用已有课程资源,建立3个课程模块,并围绕3个模块开设39门专业课程以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和能力提高的需求。
美术学专业利用实训室、多媒体教室等教学设施开展的必修课程及实训课程共计16门之多,占美术学全部专业课程的30%以上。实施了“实践先于理论”的教学模式,就是先实践后理论再实践的流程,加快了学生的学习速度。
2010年以来实施课改项目共11项。美术学专业建立了写生基地和实习基地共计45处。借助比赛来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和实践能力,经过三年多的教学实践。学生中21人获国家级奖励,26人获省级奖励,12人获校级奖励。
五、打造优秀教师团队,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教师中现有中国美协会员4人,中国书协会员1人,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1人,、省美协会常务理事1人、理事1人、会员10人,市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人,新世纪学术带头人1人。其中马唯驰、马虹、李一维、王海军在同行业中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引入人才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美术系的未来,2010年至2013年引进硕士研究生12名。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为每位青年教师选择一位有经验的老教师指导帮助,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交流方式:鼓励教师参加校外专业学术机构的学术活动。先后邀请校内外专家来系讲学10余次。2010年以来美术系先后举办了20余项展览,美术系现已成为承德市美术创作与学术交流的中心。几年来教师参加专业学术展示活动46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6篇,出版专著6部,参编2部,承担校级科研课题5项。
六、加强制度建设,严格教学管理
建立了院系两级教学督导体系,一是学院教务处及教学督导组按计划有重点的到各系听课、评课。二是美术系制定了有关的听课制度并注重听取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建立了学生信息员制度,及时反馈教学情况。系内每学期进行一次教学质量评估。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申请列为学士学位授权专业的报告
一 .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历史沿革和现状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是由1958年开设的数学教育专科专业升格而来,现有学生352人,2013年被批准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9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3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24人。
二.人才培养目标
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专业知识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合格毕业生。培养具备一定的教师素养,胜任地方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本科毕业生 。培养具有数学的应用能力,较熟练使用计算机处理问题,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实用型人才 。
三、强化专业建设,培养优质人才
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我们进行了课程群的建设。2010级开设的48门课程中,专业课24门,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学科教育类课程和专业能力课程。利用省级精品课《数学分析》、校级精品课《概论统计》和《C语言程序设计》以及《数学建模》团队的示范作用,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
四、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
我们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和学生综合能力培养。2010年以来实施了12项教改项目。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适合学生学习和能力拓展的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以数学分析为例:通过教改形成了两个较成熟的教学模式:即自主学习模式、研讨式教学模式。数分课教学模式的改革达到了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综合能力的目的。再以数学建模为例: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课的理念是:“以实验室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社团为依托,以问题为主线,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她们形成了自己的实践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即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又养成了团队合作意识。2010年以来,我系累计36个队、108人次参加全国数学建模大赛,其中有数本学生35人次,共获得1个国家二等奖,4个省一等奖,9个省二等奖。特别是2013年有所突破,有一组学生荣获国家二等奖,两组获省一等奖,五组学生获省二等奖,获奖比例达到54%。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建立了市内及所属郊县实习基地共计44个。
落实师范生的见习和实习环节:校内开设模拟课堂,进行导师指导下的试讲;与中小学对接,带领学生教育见习和岗前培训;在实习基地的顶岗实习,使学生真正实现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能力提升。
规范毕业论文从选题、开题,到撰写论文和答辩的流程,严格质量监控。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选派教师进修访学,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以老带新。鼓励教师自主进修,我系中青年教师自我进修意识强,向高水平教师学习,自主听课蔚然成风。聘请专家讲座、参加短期培训,开展学术交流。吸收新的理念,提升整体素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立项,创造科研氛围。2010年以来专任教师发表科研论文36篇,其中核心期刊11篇,SCI、EI检索4 篇;承担教研、科研项目22项。主编教学参考书3部。
六、加强制度建设,严格教学管理
结合本系教学工作实际,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教学过程管理,对学期初的教学准备、学期中的教学检查、和学期末的教学评价实时跟进。建立了院系两级教学督导体系,结合学生网上评教反馈信息,及时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音乐学专业申请列为学士学位授权专业的报告
一、办学历程
音乐系1997年建系,2010年随学校升本,开始招收本科起点音乐学本科学生,升本四年来共招收全日制本科生258人。
二、人才培养目标
音乐学专业定位是:立足承德、辐射周边、服务基层。培养能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教学要求的能组织策划、能教学、能表演、能创编、能研究的应用型的专门人才。
三、教学设施
现代化的专业教室有数码钢琴教室、MIDI音乐制作教、电子琴实训室、录音棚。专业排练室有多功能厅、舞蹈排练室、管乐排练室、民乐排练室。80人配置管乐器一套、50人配置民乐器一套、教师琴房15间、学生琴房120间;钢琴130台,民族服装300余套。
四、师资队伍建设
专职教师32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0人。专职教师中河北省教学名师1人,市管拔尖人才及学科带头人4人。
2010年以来专职教师团队在省级以上刊物共发表论文70余篇,有13项科研立项。
具体实施“四个一”工程,即每学期青年教师要面向全系师生做公开课一次;每学年举行专业汇报一次;三年内要举办个人音乐会一次;三年内参加市级以上专业比赛一次。
五、教学改革
1、优化课程结构 打造精品课程
加强精品课程与特色课程建设,以此推动教师整体教学水平。2012年《基础乐理》被评为院级精品课,2013年《承德满族舞蹈》被评为院级特色课。
重点加强管乐合奏、民乐合奏、合唱排练、舞蹈排练四门课程建设,成立管乐团、民乐团、合唱团、舞蹈团,聘请国内高水平教学团队来校指导。
2011年管乐团参加河北省第二届管乐团展演获得高校组银奖;2011年舞蹈团参加河北省第六届少数民族文艺调演,由我系蒋晓娟老师原创的满族舞蹈《鼓舞热河》《盂兰荷灯》分获金、银奖。2013年8月民乐团三名学生参加河北省第二届民族器乐大赛,1名同学获得银奖、3名同学获得铜奖。
2、改革传统技能课授课模式,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根据学生入学专业水平差异及学期专业考核成绩,声乐、器乐、舞蹈技能课教学采取分层教学。对专业素质好、技能较强,学期成绩优秀学生采用个别授课模式进行重点培养,教学过程中在注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同时,侧重专业技巧训练,培养学生驾驭舞台、登台表演能力;大部分学生根据不同阶段的目标,实施小组课、集体课相结合授课模式,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和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2010级3名特殊培养学生现已被省内外三所院校正式录取为研究生。
六、教学管理
坚持系领导班子周一例会制度,制定完善了各种教学管理制度,建立由系教学督导小组、教学办公室、教研室、学生信息员组成教学质量监控网络,对教师各教学环节进行监控,保证各项教学活动有序开展。
七、实践教学
1、见习基地落实,建设规范。我系对见习基地建设做了细致长远的规划,建立了承德市第四幼儿园、平泉郭杖子小学、承德市水泉沟中心小学等7个较为稳定的见习基地。
2、实习基地建设。已经建立的实习基地,遍布整个承德县区,40多个教学单位与我系有深度合作。实习工作注意加强各环节管理,选派有从事一线中小学教学经历的教师对见习、实习学生跟踪指导。
加强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提升学生初步科研能力。成立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详细指导计划,举办论文写作指导讲座,对选题、开题、撰写、答辩等环节提出明确要求,对所完成的论文进行严格质量分析,确保通过论文的撰写达到提高学生初步科研能力的目标。
八、专业特色
利用专业优势,以满族音乐研究室为依托,对承德各县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研究,加强与我校宫廷乐队合作,特别是注意对宫廷乐队所演奏的“清音十番乐”的采集、整理;对各县区满族非遗音乐舞蹈素材进行再搜集、细化整理,深入到最基层了解体验满族和相关民族的民俗、民风、民情。邀请民间老艺人走进课堂,与民间艺人建立长期传承交流机制;发挥满族音乐舞蹈研究室科研优势,对 “引进来”的原生态元素进行再创新。突出地方特色,传承民族文化,形成高校与地方非遗文化传承发展的新体系。搭建高校与地方文化产业长期合作平台。
物理学专业申请列为学士学位授权专业情况汇报
物理系前身是1958年通州师专建立的理化科。2001年与唐山师范学院联合办学,开始招收物理学四年制学生。2005年首届毕业生37人,考取硕士研究生9人,考研率为24%。2006届毕业生23人,考取11人,考研率47%。2010年3月物理学专业作为我校首批升本专业,招收第一届本科生。
二、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依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地方性、师范性、应用型。确定了物理学专业的办学定位:为地方基础教育服务;为地方社会经济服务。
该专业培养目标:一是具备物理学基本理论和教学技能的中小学教师;二是具备相关领域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应用技术人才。
三、专业人才培养基础
1.课程体系
除了通识课和特色课外,物理学专业构建了两个平台、6个模块和4个方向的课程体系。专业方向课程开设了课程教学论、凝聚态物理、理论物理和电工电子学4类课程。教师教育课程,除学校开设的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外,开设物理教学论、中学物理教师技能2门课程。
2.师资队伍
目前物理学专业专任教师2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0人,讲师8人;博士2人,硕士6人,硕士以上学历教师达37%。
3.专业实验室
专业实验室开设物理学专业培养方案中全部实验课程,实验开出率100%。专职实验教师4人,满足实验教学要求。
目前开设三个层次实验:基础性实验、验证及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并已在《热学实验》、《电磁学实验》、《中学物理教学法实验》中逐步实施。同时编写了校本教材《普通物理实验》。
4.凝聚态物理省级重点发展学科
根据教师的专业特点,2011年9月成立了凝聚态物理研究室,并于2013年3月被河北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重点发展学科。经过几年努力,凝聚态物理现在有两个明确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分别是顾建军博士和杜坚教授。
近三年发表有关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14篇,EI收录12篇。部分发表在Jounal applied physics 和Applied physics Letter以及物理学报、半导体学报等重要物理类核心期刊。
5.图书资料、实习基地
目前物理类图书资料11690册;教学实习基地21个。
6.教学质量监督
在教学质量监控方面,构建“两级三段两评”的质量监控体系,对教学的过程实施全面质量监控,保证教学质量。
四、专业人才培养举措
1、加强教学改革
目前教学改革研究项目7项,专业综合能力培养实践项目1项,有校级精品课2门,项目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教学改革。
2、强化学生教师技能训练
采取了四项措施。通过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技能、实验能力),能承担起顶岗实习工作,为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3、参与教师科研项目
让学生参与一些教师的科研项目,做到学中做,做中学。一方面体会专业基础课程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实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也培养他们严谨、求实、团结协作的精神。
4、规范毕业论文
物理系非常重视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制订了论文各环节的质量要求,保证了选题、开题、写作、答辩、评价的质量。
五、人才培养成果
大学英语四级成绩突出,通过率100%。现在有两名同学分别与涿州市教育局、河北安平中学正式签约。2014年物理学专业51名同学中有12名同学达到国家初试分数线。
高考加油站网所有资料资讯内容,广告信息,未经书面同意,不得转载。
E-mail:cngaokaojiayou@163.com 京ICP备1305364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6020009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