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民航大学收到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函件,中国民航大学中欧航空工程师学院(以下简称中欧学院)办学变更申请获批。根据批复意见,中欧学院办学许可证有效期延长至2033年,年招生规模也将进一步扩大。这充分体现中欧学院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成效获得了教育部的高度认可,也进一步体现了中欧学院获颁的“中法大学合作优秀项目”证书的含金量,也是中法教育合作典范的生动实践。
学院介绍
中欧学院于2007年创建,是国内首家航空类精英工程师学院。18年以来,办学成果得到了中法两国政府的高度认可,刘延东颁发了“中法大学合作优秀项目”证书,瓦尔斯先生出席了毕业典礼并赞誉“中欧学院是中法两国间合作交流的典范,是中法两种文化交融的具体体现”,前法国驻华大使白琳女士评价“中欧航空工程师学院在中法合作办学中,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为中法友谊注入了新的活力,法方将继续全力推动双方合作”。
中欧学院充分发挥在政府、产业、教学、研究及应用多领域深厚积累及行业优势,吸收法国优质教育资源核心内涵,历经了“引进吸收—融合提升—创新示范”三个阶段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本硕博一贯制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中欧教育合作与国际交流的典范和精英航空工程师人才的摇篮。现已成功培养700余名卓越航空工程师,广泛就职于飞机设计与制造、航空器运行与维护、科研院所、航空金融等领域,他们深厚的数理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跨文化交流与协作、系统思维和卓越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获得了中法两国政府、民航局和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学院办学声誉和社会影响力持续提升。
特色培养模式
学院贯彻融合中法教育理念,将法国预科工程师精英培养模式,和中国本科硕士博士培养体系,面向飞机结构与材料、航空推进系统、航空电子系统三个专业方向,由中法两国政府、中法合作大学、中外合作企业共同参与制定培养方案、实施培养过程、投入培养资源、共建、培养平台、提供优质师资,为国内学生实现在地国际化培养提供了优质平台
学院系统设计“卓越航空工程师之路”协同育人体系,为学生开展全周期系统化职业胜任力发展指导,支持学生赴法高校交换学习与实践,组织参加津港夏令营、国际公务员培训、与跨国公司对话等活动,为学生国际视野和职业胜任力不断提升创造条件。
历时18年的发展,学院已积累起雄厚的软硬件办学条件。学院以预科系和工程师系为基础,现有在院专业师资61人(外常驻教师8人),其中,博士占比82%,留学或访学占比80%,每年法国合作单位派出教授30人。学院以中欧合作航空工程实验中心为支撑,航空复合材料设计与结构优化等6个创新团队为依托、民航航空器冲击防护与安全性评估重点实验室等4个校企实验室为平台,建立起校内外深度合作的校企产学研合作的教学科研培养体系,以及中外合作、产教融合的渐进式实习实践教学体系,有力支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近年来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研究、科技进步等高水平成果十余项。学院完善高水平航空工程教育国际合作平台,成功推进中法博士联合培养合作,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为航空领域国际化、创新型高端人才培养提供了发展平台。
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
培养项目简介
“智能与绿色航空博士生联合培养创新型项目”紧扣国家航空战略需求,精准聚焦航空行业的发展方向,致力于攻关可持续航空燃料认证、先进轻量化材料研发、航空电子系统研究、智慧民航运行优化等领域的技术难题,未来将促进我国智能与绿色航空技术人才的重大基础能力与科研实力的基础平台建设,对我国培养高水平的研究人才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国际合作专业方向包括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等多个重点学科。项目将在未来三年资助中国民航大学优秀师生赴法国合作院校进行联合培养和学术交流,包括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3名、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3名、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3名以及访问学者3名。日前,已启动了首期资助学生的选拔工作。图片
“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是国家留学基金委设立的高端人才培养项目,旨在加大对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支持力度,推动国内外合作培养创新型国际化人才,重点支持中外双方“强校合作”和优势学科领域“强项合作”。中国民航大学致力于以国际科技合作为基础,与海外合作院校建立人才交流机制,开展针对性强、形式多样的国际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民航专业人才。图片
面向未来,中欧航空工程师学院将继续深耕中法教育合作,以建设卓越航空工程师人才培养高地为目标,致力于全球航空装备的设计与制造、航空器的运行与维护和航空文化的传播与推广,推动中国与欧洲在教育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深层互动交流,为世界共享航空文明成果输出智慧和力量。
高考加油站网所有资料资讯内容,广告信息,未经书面同意,不得转载。
E-mail:cngaokaojiayou@163.com 京ICP备1305364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602000906号